《口译理论与实践1》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生物多样性——中法关切和中国担当
学 院 | 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 | 课程名称 | 口译理论与实践1 | ||||||||||||||||||||||||||||
授课教师 | 潘巧英 | 专业方向限选课 | |||||||||||||||||||||||||||||
授课章节 | 第五课 | 知识点 | 主题准备2 | ||||||||||||||||||||||||||||
教学 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译前主题准备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口译过程中如何联系和运用译前准备的内容和术语。 2.能够了解并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层次和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口译活动前预测信息,并根据译前准备的方法和步骤学习相关概念,制作适合口译活动的术语表。 2.能够在模拟口译现场运用译前准备的内容,并实现较为理想的口译产出。 三、素质目标 1.通过模拟口译练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精神,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检验——反思提升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思辨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认识和讲述在“生物多样性”这一国际议题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
思政 元素 | 思政元素1:翻译叙事能力的培养(认知国际议题,融入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意识) 本节课以译前主题准备为支点,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译前准备及如何在口译中运用译前准备的内容,并让学生意识到译前准备对于口译成功与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检验、反思提升来内化职业技能,梳理职业意识。 思政元素2:宏观认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识。) 本次模拟口译的内容根据2021年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和云南大象北迁的新闻改编而成,通过中法两国专家模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中法两国在该领域所做出的的共同努力等,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举措,进一步认识习近平主题所说的“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 思政元素3:自我叙述(引导学生讲述并构建国际议题中的中国方案,并学习借助外语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本次课让部分学生参与口译文本的准备、改写和录制,让全体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口译练习,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增强民族自信,在日后可以借助自己的外语优势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思政元素4:微观叙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通过云南大象北迁的新闻,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 ||||||||||||||||||||||||||||||
实施 过程 | 一、教学理念 在“双线叙事”(翻译叙事+建构性叙事,口译技能+思政主题)的理念指导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实现理论学习——实践检验——反思提升的教学流程,让思政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口译技能(翻译叙事)和思政主题(建构性叙事)的有机融合。
1.口译译前主题准备的要点、方法和步骤,如何在口译活动时运用译前准备的内容,实现较为理想的口译产出。2. 根据2021年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和云南大象北迁的新闻改编成模拟口译的文本,并以中法环境保护专家对话论坛的方式录制文本,学生进行模拟口译。三、教学流程和方法
| ||||||||||||||||||||||||||||||
案例 意义 | (简述案例所反映的思政内容融入情况,明确案例选用的意义,字数不超过300字) 本次课从译前主题准备这一口译技能入手,选取生活多样性这一思政主题,一是考虑到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斐然成绩,尤其是在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召开之后,国际社会需要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值得学生在课堂上深入学习用外语讲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学生对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并不太陌生,但是其理解可能只是停留在个别零碎的信息之上,平时也较少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学生来说只是空洞的口号,深入学习这一主题有利于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国际社会对该议题的关切及中国社会可以发挥的作用。三是该主题涉及概念和术语比较多,但是又不太晦涩,从难易度上来讲十分适合译前准备的练习,可以有机地和口译技巧训练融合在一起。 | ||||||||||||||||||||||||||||||
教学 考核 评价 | (考核评价方式多元,体现对教学过程的考核;考核目标和课程目标对应,能够有效考核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课程成绩分析等,字数不超过300字) 结合学院考核要求,本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由线上学习(视频学习时长10%、在线作业20%)和线下学习(课堂出勤10%、课堂互动10%)构成。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口译理论的理解、口译技巧的把握和口译产出的质量。成绩评定也融入思政元素,如复述新闻。在本次课中,学生课前的微课视频学习时长、课后的在线作业、课堂上传在钉钉群中语音条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 | ||||||||||||||||||||||||||||||
教学 反思 | (简要评析本知识点“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包括受益学生数、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学生和教学督导等的评价,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质量分析及课程特色等,存在的问题及课程进一步优化提升及推广计划,结合教学实际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总体而言,学生较为适应生物多样性这一选题。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能够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译前准备理论知识充分地准备该主题,并且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保护举措(尤其是中国的保护举措)有一定的了解,也重点关注了云南大象北迁的新闻,为课堂的模拟翻译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从2018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该主题的难易度适中,且思政教育的效果比较理想。有多名学生认为这些国际或中国社会关切的主题不仅是自己平时较少用外语讲述的,也不仅能够引发自己的思考,而且对于考研和考专八都极为有利。学生对课程思政类翻译比赛的参与度也更高,例如2019级学生共有9名学生在浙江省首届多语种思政笔译大赛中获奖,其中7人上过该口译课程,且取得了特等奖、一等奖等好名次。二、教学反思 学生对论坛上设置的反思题目参与度较低,在下一轮教学中可以做出两点改进:首先设置其他的反思问题,且可将课程思政的主题作为问题的焦点,如你认为我们个人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什么?其次,将答卷时间设置在课程小结部分,以随堂教学的方式进行,这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参与度,也可以更加合理地给出平时成绩。 |